今年以來,雞西礦業公司城山礦緊緊圍繞“1237”發展思路,以“設備運轉保安全、降成增效強管理”為突破口,扎實推進設備檢修專項整治活動,在設備管理、成本管控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,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機電設備管理之路。
夯基固本構建設備管理責任體系
設備管理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一環。為了推動設備管理工作提檔升級,該礦成立了以礦長為組長的設備檢修領導小組,明確主體責任,全方位構建設備管理責任網絡。在設備生命全周期管理方面,建立起從選型、使用、檢修到報廢的全鏈條管控機制。在設備選型方面,充分考慮煤礦實際生產需求和設備性能,確保所選設備適配性強、可靠性高;在使用過程中,加強日常維護保養,制定嚴格的設備巡檢制度,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,堅決摒棄“重使用、輕維護”的陳舊觀念,有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,提高設備運行效率。
為提升檢修效率,該礦著力建設“一人多崗、一專多能”的復合型人才隊伍。通過合理調配人力資源,優化檢修流程,打破工種界限,使職工能夠勝任多個崗位的工作。這一舉措不僅有效破解了“人員少、任務重”的矛盾,還顯著提升了檢修質效,為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在成本精細化管控上,該礦牢固樹立“省下的就是賺下的”理念,以“修舊利廢、自制加工、盤活存量”為突破口,全面壓降設備檢修與采購成本。通過對設備成本的精細化管理,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,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。
挖潛增效,激活成本管控內生動力
該礦在成本管控方面積極探索,通過修舊利廢、自制加工、設備調劑和盤活存量等多種方式,充分挖掘內部潛力,激活成本管控的“動力源”。
修舊利廢堅持“能修不換”原則。對絞車、水泵、開關等9類42種主要機械設備開展自主檢修。截至目前,全礦修舊制新完成產值497.5萬元,計劃檢修設備254臺,實際完成236臺;計劃投入資金108.5萬元,實際投入資金82.4萬元,節余26.1萬元,同比增長19.2%。同時,推行“舊件復用”工程,對報廢開關、電機進行拆解重組,修復復用率達43%,盤活閑置資產44.3萬元。修舊利廢工作的深入開展,不僅降低了設備維修成本,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。
自制加工秉持“能造不買”理念。建立健全“小改小革、自主創新”激勵機制,在工資分配和績效分配上向自主設計加工零配件的員工傾斜,充分調動了職工的創新積極性。目前,全礦已能夠對皮帶機簡易主動輥、刮板機擋煤板、銷軸、各種螺栓等46種配件進行自制加工。截至目前,自制加工配件10445件,節約資金233.8萬元,同比增長13.7%。其中,鋼絲繩回收裝置、繩扣插接裝置等自主創新產品創造產值210余萬元,有效完成了節支降成階段性任務目標。
設備調劑遵循“能調不租”策略。依托礦井智能化建設成果,利用軟件平臺優勢搭建“設備動態管理平臺”,建立健全“回撤-檢修-復用”快速周轉機制。
盤活存量方面,今年首季集中整治廠區廢舊物資積壓問題。累計返廢舊材料41車、總重255噸,轉運閑置設備258車、共計4174臺件。同時,利用空閑場地對廠區和車間進行規劃,實現“分區管理、整齊碼放、動線合理”,徹底解決了“設備擠、材料亂”的問題,釋放了生產空間,提升了廠區整體管理水平。
人才培養,打造一專多能精英隊伍
面對機電專業長期缺員的實際困難,該礦以“一人多崗、一專多能”為目標,通過“培訓+實踐+激勵”三維體系,著力打造復合型人才隊伍。
構建“階梯式”培養體系,打破工種壁壘。以“理論+實操”雙輪驅動,開設“機電大講堂”,每月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授課,設置跨工種課程,提高員工理論知識水平。截至目前,累計培訓12期,60余人次參加,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同步提升。
嚴格落實“師帶徒”制度,遴選6對“師帶徒”組合,將綜采設備檢修、絞車故障處理等技術作為傳承重點,激發員工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,幫助新員工快速成長為業務骨干。
通過“一人多崗、一專多能、一崗多人”培訓活動,截至目前,檢修效率同比增加22%,實現“人員不增、效率倍增”。同時,機電專業創新工作室完成小改小革項目7項,獲上級單位頒發科技創新成果3項,為礦井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下一步,該礦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,靶向解決設備管理“卡脖子”難題;堅持創新驅動,以技術升級引領管理變革;堅持精益理念,持續提升設備管理精細化、智能化水平。